怒海潛將  
【導演】小喬治提曼
【主演】小古巴古丁 (征服情海)
    勞勃狄尼洛
    莎莉賽隆 (全民超人)

 


  第一次看〈怒海潛將〉,是在我很小、大概國小的時候看的,如今對這部片的情節
內容只剩下一個大概的印象,而且非常模糊了。仍然記得的是,記憶中這部片確實是部
相當動人的好片。因為不希望這樣的好片被自己遺忘,所以才又跑去找回來看,誰知道
,最不願發生的事情居然就這樣發生了。這次重看,竟然覺得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看
了。


  一以貫之的說,〈怒海潛將〉是部非常勵志的電影。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小時候會
覺得這是一部好片,因為那個年紀確實容易受這種勵志的氛圍所感動。眼看主角卡爾在
一個備受不公待遇的環境之下,仍能堅持到底,甚至表現出過人的表現,確實會讓觀眾
有一種大快人心、一吐怨氣的暢快感受。


  事實上,整部片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很多的事件來表現卡爾的「不畏逆境、力爭上
游」。先是不甘於黑人在船上只能作伙伕,於是和其他人比游泳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後
來在學校裡受到排擠,卻硬是表現得比其他同儕優秀;在課業上毫無基礎,也自己找時
間苦學(兼泡妞);能夠在危機之中拯救同學,但勳章卻頒給了逃跑的人;比賽閉氣贏
過老是刁難他的士官長;不惜潛水九個小時,在幾乎快被凍死的情況下,找回刻意被散
落的零件,成功完成任務;替國家尋獲重要的核彈頭,成為海軍英雄;最後不惜截肢,
而且用脆弱的義肢撐起重達三百磅的潛水裝備,過程中一度痛到流淚,卻仍然向前走完
十二步。這樣的情節,在在都是相當令人敬佩的事蹟,確實足以令觀者動容。


  以卡爾的這些事蹟,「正面著筆」來突顯出這個人的毅力和堅強,可以說是費足了
苦心,想營造出十足的勵志的效果。但是相較於這麼重、這麼大量的正面著筆,在人物
心理上的「側寫」卻顯得遠遠不足。卡爾的心中到底是抱持著什麼樣的信念去達成這些
艱鉅的事蹟?在強大的勵志背後,支撐這一份「志」的骨幹似乎並不夠強。我們可以看
到卡爾不斷地擊敗重重的考驗,以驚人的意志往前衝,但是對於他的心理狀態和信念,
我們卻很難找到一個核心價值,搞不清楚他所奮鬥、追求的目標以及動力到底是什麼?


  最關鍵的三場戲,卡爾得知父親去世、士官長勸卡爾別去考試、妻子哭著勸卡爾退
休,這三場戲應當可以在卡爾的心情和理念上有所著墨,卻都沒有特別的表示。既然沒
有深刻地表達出人物核心的信念,觀眾對他的奮鬥感受不到太多同理心,那麼儘管再怎
麼煽情的橋段,能夠打動人心的力道仍舊有限。我認為這是〈怒海潛將〉最大的缺點。


  甚至到了最後,我開始覺得那些反對卡爾復職的聲音也不無道理:「你不是為他或
為我才做這決定,你全是為了自己,你一向都只考慮你自己!」、「有一天可能有另一
位潛水員的生死掌握在你手中,請你捫心自問,以你…將近四十歲、一腿殘廢,你比得
上身強體壯、年紀只有你一半的潛水員嗎?」前者是妻子的責備、後者是官僚的質疑,
對於卡爾的選擇其實都是相當有力的駁斥,但是卡爾對前者的回應是無言以對,對後者
的回答則沒有什麼說服力(「問題應該是…他們比得上我嗎?」)。


  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卡爾的義無反顧似乎變得難以令人認同,甚至會有讓人感到幾
分一意孤行。既然對於卡爾堅持的信念缺少有力的詮釋,而他人的反對又提不出有力的
辯駁。此消彼長之下,卡爾最後走完那十二步,固然毅力動人,但是這份決心卻已有可
議之處,那份感動自然也得大打折扣。


  當然,這部片的原文片名「Man of honor」,意為「榮譽之人」,而卡爾自己也在
法庭上大談自己對於榮譽感的重視,父親對於卡爾的期望也有幾分著墨。然而若要以此
為線索支撐起全片的核心價值,卻仍然太過薄弱。


  前陣子我就在思考,當一部戲太過用力地想要把主角演成一個「好人」的時候,一
但有處理得不夠全面之處,反而會讓觀眾從反面去思考「真的有那麼好嗎?」〈怒海潛
將〉似乎也是一樣。當我已經不再只是那個國小的孩童,卡爾所面對的個個質詢、付出
的種種代價,他對於「榮譽」的堅持,似乎也變得不再能那麼深切地感動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nnoter 的頭像
    cannoter

    浮雲小札

    canno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